(實用)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2篇
總結是在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那么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1
20xx年,依據新農村建設工作"現代農業水平整體提升、農夫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村容村貌顯著變化、公共服務群眾滿意、生態環境文明和諧'的總體目標,我鎮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提升全鎮總體進展環境、調整傳統農業結構、提高農夫收入的有利契機,現總結如下:
一、建設成效
(一)村容村貌顯著變化
1、新建龍門、鹽坪聚居點和完善提升和平村聚居點。龍門村聚居點,位于龍門村2組,規劃占地25畝,擬新建農房50戶,現已完成前期場地平整工作,進入基礎修建。鹽坪村聚居點位于鹽坪村2組,規劃占地面積37畝,擬新建農房50戶,將在年內動工建設。和平村聚居點位于和平村2組,屬于改造提升聚居點,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及完善,目前完成了1.3公里組道大路加寬,200米便民路,8個宣布傳達櫥窗的制作。
2、連續抓好新農村示范片的風貌塑造工作。洛江村實施以"五改三建'為主要內容的農房風貌改造53戶,上級新農村專項資金共補助53萬元;踏水村貧困危舊農房改造工程3戶,上級新農村專項資金共補助6萬元。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質量明顯提高。
(二)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
堅持"農夫自籌為主,財政補助一點、涉農資金傾斜一點、幫扶單位資助一點'的原則,主動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手段籌措建設資金,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路、水渠、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本年,和平村加寬水泥路1.3公里,灌引村新建607米組道大路,灌引村新建2.3千米排污溝。今年方案新建村道路3條3.8公里(目前洛陽村已完成0.8公里道路修建,待上級部門驗收,另外兩條路將在年內動工)。
(三)公共設施日趨完善
和平、踏水公共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三山村"6+1'公共服務中心進入招投標階段,估量年內動工修建,上游村"6+1'公共服務中心完成財政評審,也將在年內動工修建。
二、存在的問題
回顧今年我鎮新農村工作,雖然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我們深感離上級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不小的差距,工作中也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問題和沖突。
(一)基礎設施照舊薄弱,農業抗災力氣不強,需進一步建立完善。溝渠、道路、水井等設施沒有到位,致使農業抗災力氣不強,且嚴峻制約著主導產業的快速形成和進展壯大。
(二)農業"三化'程度不高。產業優勢不明顯。我鎮的茉莉花種植雖然進展了確定面積,但規模還遠遠不夠,且花期短、產量低、價格高,不能吸引更多的業主來加工,本地的企業多屬于來料加工,沒有自己的品牌,不能更多的占據市場,競爭力較弱,農夫群眾得到的實惠也不多。
(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還需完善,示范區還有個別村還沒有標準的"1+6'公共服務場所,沒有文化體育設施,從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預備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引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溝渠、道路等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抗災及農產品的競爭力。
(二)連續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促進鄉風文明。推動前進現代化村鎮建設,轉變農村面貌。選擇實行推行新建聚居點、農房風貌改建、農村飲水改造、進展沼氣、實行人畜分別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轉變傳統觀念,提高農夫進展循環經濟和生態愛惜的意識。繼承與發揚并重,促進鄉風文明、村容潔凈,為省級新農村建設成片推動前進示XX縣建設供應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2
今年8月,省政協召開"推動前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政會,為解決新農村建設中消逝的問題提建設性看法。省政協有關參預單位、專委會、界別和政協委員圍繞新農村建設進行深入到到調研,各抒己見,圍繞新農村建設中一些趨勢性問題認真研討。
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問題
農村改革三十多年來,經濟逐步富強,社會不斷進步,但農村環境衛生問題卻比較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委員在調研中發覺,除少數村鎮發生了顯著變化,剩余大部分農村環境衛生臟亂差現象仍比較普遍。消逝這樣的問題,有以下幾點緣由:
一是農村生活污染不斷加劇。持續增加的農村生活垃圾,大部分未經處理就任憑傾倒排放,日積月累,垃圾越堆越多。二是農業面源污染不容忽視。當前,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有效利用率僅為30%左右,絕大部分經多種途徑進入空氣、土壤和水體。
三是畜禽養殖污染日益加重,已成為農村環境惡化的重要污染源。
四是農村工礦污染問題凸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正向農村加速轉移,給農村環境帶來嚴峻危害。
五是農村飲用水平安難以保障,全省仍有一千多萬農村人口面臨飲用水環境平安問題。
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根源在于進展不足或進展不當。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建議:
一、將農村清潔工程列為省政府民生工程。建議各級黨委、政府以新農村建設和中央強力推動前進農村環保工作為契機,進一步重視抓好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將農村清潔工程納入各級政府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工作推動前進機制,選擇實行切實有效措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二、應堅持規劃先行,爭論制定農村環境愛惜規劃,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農村環境整治投入力度。要加快我省農村環保地方立法進程,制定和完善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把握、農村生活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規及相關標準、技術規范和管理規章。
二、增加支農項目實效
目前我省新農村建設正在有序推動前進,星火方案、科技扶貧、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農業科技園區等政策和項目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支農項目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應引起高度重視。少數項目在具體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一味強調建設規模,縮短實施年限,超消逝實條件和力氣,使得少數項目組織實施的時間過短、規模過大、任務過重,難以真正落實到位。譬如示范區建設,一般現在設計的項目年限均在2年左右,有的僅僅1年時間,在短短的一年內,要達到很大的規模,又要實現高產創建的目標,難度太大。
項目論證不充分。調研中發覺,少數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全靠政府推動,農夫主動性不高,參預度不夠。如我省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過程中,在推廣秸稈腐熟劑產品時,政府花費大量的資金購買了大量的秸稈腐熟劑發給各個項目縣應用,可實際上卻沒有地方使用。緣由是腐熟時間過長,不切實際,農夫不接受,從而造成項目資金鋪張,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農業項目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實現項目實效性的前提,項目方案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民進安徽省委員會建議,在項目設計方面,應追求項目科學性、實效性的統一,轉變目前重財務分析,輕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做法,將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指標和方法納入設計范疇;在項目論證分析方面,應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三、建設農技推廣體系
我省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是在長期方案經濟體制下慢慢形成的,盡管近年來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做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但還存在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問題。轉變觀念是先導,應以新的理念指導農業技術推廣。
一是從農業技術推廣向農業技術服務理念轉變,變單純產中技術指導為農業綜合詢問服務,使農技推廣機構逐步轉為一種農業綜合詢問服務組織;
二是從產中技術推廣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的理念轉變;
三是樹立技術推廣平臺理念,充分發揮多元技術推廣主體的主動性;
四是建立多元化扶持理念,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賜予項目、資金、金融和稅收等多渠道扶持政策。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完善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應創新政府主導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把政府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執法行政職能和公益型服務職能分別。公益性技術服務應當是政府綜合技術推廣的主體任務,一些經營性或準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由政府托付龍頭企業和農夫專業合作組織等服務組織進行。
應大力進展市場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制定優待政策
主動引導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廣泛參預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龍頭企業具有農業技術推廣資金和市場優勢,應鼓舞龍頭企業以多種形式向農夫推廣技術、回收產品,通過產后的加工和銷售服務,帶動寬闊農戶實現增收。同時,要加強龍頭企業與農業科研、訓練、推廣部門的合作,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四、進展新型農合組織
加快進展我省新型農夫專業合作組織,是推動前進新農村建設重要而有效的途徑。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已登記農夫專業合作社5077戶,注冊成員4.1萬人,帶動農戶400多萬戶,參預農夫專業合作社的農戶比未參預者年均增收22%。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掩蓋了農作物、家禽家畜、水產品等主要傳統特色產業的流通、購銷、加工和技術服務,形成了農村能人(大戶)創辦型(約占全省合作社總數的60%),龍頭企業帶動型(約占10%),政府涉農部門牽頭型(約占25%),有關社會經濟組織領辦型和跨村合作聯合辦社型(約占5%)等多類型合作、多形式進展的格局。
由于農夫專業合作社掩蓋的地區在落后的農村,在快速進展、質量提高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法律地位尚待明晰;二是規模較小、進展很不平衡。20xx年底,全省4024戶專業合作社平均出資額只有94萬元;從經濟效益看,效益好的合作經濟組織成員戶均增收2-5萬元,少的只有幾百元;三是資金制約,進展后勁不足。農夫專業合作組織是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大進展的"新引擎',應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布傳達,引導農村主動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夫主動加入專業合作組織。建議設立特地負責管理農夫專業合作社的部門,制定出臺符合我省實際的相關法規,包括明確農夫專業合作組織的法人地位、宗旨與原則、業務活動范圍、成員權利和義務、財務管理與內部審核、注冊登記、變更、解散與清算等內容,保證其在制度、程序各方面的規范運行。
五、主動扶持外向型龍頭企業
我省近年來培育了一批外向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出口創匯逐年增長,在推動農業進展和農夫增收方面發揮了主動作用。但從總體看,我省外向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展滯后,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去年,全省農產品出口企業323家,其中出口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102家,不及山東省的1/10;出口千萬元的企業3家,不及山東濰坊市的1/7。出口產品較為單一、檔次不高。以水產、畜禽、果蔬等勞動密集型和油料作物、茶葉等土地密集型為主,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的加工品比重較小。此外,知名品牌偏少,產品質量不夠穩定,抵抗市場風險力氣不足,帶動輻射力氣不強等問題,阻礙著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進展外向型龍頭企業是進呈現代農業的迫切需要,是促進農夫增收的必定要求。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建議,一方面立足本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在土地、稅收、貸款貼息等政策上實行傾斜,如免除建筑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農產品深加工;加快我省各類農產品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集中,引導和鼓舞現有農業企業進展外向性農業。另一方面借助外力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健全農業對外招商項目庫,細心包裝并推出一批現代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做大做強招商引資載體,選擇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省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推動前進外向型農業集聚進展。此外,還應加快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主動開拓農產品境外市場
【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12-29
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15篇02-07
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15篇)03-02
精選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四篇03-14
新農村建設工作總結精選15篇03-16
新農村建設駐村工作總結04-27
新農村指導員工作總結06-03
班主建設工作總結11-05
平安建設工作總結02-09
作風建設工作總結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