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程實習報告錦集[2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質工程實習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1
1、實習概況:
10月,我們土木工程專業進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并鞏固和深化課程理論,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畢業以后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
2 、實習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址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隨地址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聯系。
3、實習內容:
昌樂火山口
昌樂火山口,距今1800萬年是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巖火山口。火山口呈圓錐形,石頭呈紅褐色,氣勢極為壯觀,數萬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內充填的玄武巖栓,經過200多萬年的長期風化剝蝕,被剝露出地面,巖栓柱狀節理發育,呈輻射狀,向上收斂,向下散開,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火山噴發的自然景觀,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據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考證認定,該火山口為第三紀玄武巖火山口,距今約1800多萬年,它的發現,對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學研究都有很大參考介值。一色的紅褐圓棱柱石,豎指蒼天,凡經開鑿者皆顯露出明顯的噴發紋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噴發,近百平方公里內的幾十座山包構成了蔚為壯觀的遠古火山群。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城東約22公里處,面積約13平方公里。實習相關大全地質公園地處魯中隆起區中的臨朐凹陷,公園內總體由兩個次級小盆地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圍均為由玄武巖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較大。為季節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境的火山地貌為特色。
公園內各種地質遺跡豐富,一是第三紀中新世時期距今1800萬年山旺瑪珥湖沉積巖層(科學上劃分為山旺組地層---硅藻土),沉積厚度25米左右,具有標準的層型剖面,現已成為國際上中新世生物建階的重要依據。由于層薄如紙,稍加風化即層層翹起,宛若書頁,被古人形象地比喻為"萬卷書"。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層層型剖面所處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組玄武巖、第三紀中新世時期湖相沉積巖(山旺組)、第四紀黃土和晚期的火山巖浸入等地質現象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時期(距今__萬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錐、熔巖流動特征等各種火山地質現象,如黃山、堯山、擦馬山、靈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巖區的理想場所。特別是擦馬山玄武巖柱狀節理,直徑近于80cm,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堯山西側,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臺地,經長時間風化剝蝕,形成了自然景觀,人們稱之為"石樓"。
山旺組地層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萬年的第三紀中新世時期。目前已發現的動、植物化石有10幾個門類70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已絕滅的物種。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類。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新世時期的空白,山旺成為我國鳥化石豐富的產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新發現的帶胚胎的犀;鞘澜缟衔ㄒ坏,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轟動。植物化石枝葉最多,花、果實和種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于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層中(距今約1千4百萬年),實習報告網其種類之多、保存之完整為世界罕見,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有十幾個門類600多種。動物化石包括昆蟲、魚、蜘蛛、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昆蟲化石翅脈清晰,保存完整,有的還保留絢麗的色彩,已研究鑒定的有11目46科100屬182種。山旺鳥類化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完整鳥化石最豐富的產地,三角遠古鹿化石和東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該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標本。植物化石有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類。除100種藻類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屬143種。它們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態、古氣候、動植物演化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被中外專家譽為研究中新世的“綜合實驗室”。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2
一、實習概況:
二、實習目的:
1)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能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鑒別和觀察常見的巖石,礦物特征及工程性質。
3)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5)了解地質構造的內容,實踐其現場的判斷方法。
三、實習內容
地質概況: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元古界寬坪群和從中更新統到全新統的第四系。另外,還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該區出露的侵入巖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巖,主要有花崗巖、輝長巖和輝石巖。該區位于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的北緣,寬坪群具多期變形特征。早期褶皺近東西向,呈同斜緊閉褶皺,局部出現平臥褶皺,發生軸面片理S1及腸狀褶皺、勾狀褶皺等,伴隨早期中基性脈巖侵入,為前寒武紀變形。中期褶皺也為近東西向,與早期褶皺樞紐交角不大(<20°)或近于共軸疊加,形成較開闊的彎滑褶皺,產生S2折劈理,為加里東期變形。
1、秦嶺北坡山前斷裂觀測點
斷層面走向時而北東,時而北西。實測斷層面產狀,測量構造透鏡體、構造角礫的大;觀察斷層內出露的輝長巖強烈破碎帶。
2、參觀湯峪溫泉和河流階地
湯峪溫泉的特征:
湯峪溫泉的出露溫度為48—58.7℃(中溫)。湯峪溫泉水是經過下滲、加熱、上升的循環大氣降水,溫泉水出自一個PH值約為8.5,溫度約為87℃的深部熱儲。溫泉水在其上升至地表的過程中,混入了一些較淺部的水和潛水,混入比例隨季節變化。在湯峪,降水分配主要集中于七至十月份(約占年降水量的56.6℅),最高值多出現在九月份。這段時間中,由于溫泉水在上升過程中混入的淺部水和潛水有所增加,使得溫泉水的溫度較平常偏低,溫泉水中比淺部水和潛水中濃度較高的化學元素濃度也較平常偏低。因此,湯峪溫泉的出露溫度在不同季節有所變化。
湯峪溫泉形成條件:
。1)允許冷的地表水和大氣降水下滲的適當巖層;
。2)加熱下滲冷水的熱源;
。3)足夠可供利用的'補給水;
。4)使冷水加熱的足夠時間以及足夠大的熱交換面;
。5)熱水返回地表的通道。這些條件大多由本區構造提供。
湯峪溫泉的形成條件幾乎都受構造控制。湯峪溫泉水來自大氣降水,補給區主要為出露于南邊的秦嶺,由于補給區較大,降水也較為豐富,因而湯峪溫泉有較為充足的補給源。大氣降水沿連通性較好的裂隙下滲,并匯入深大斷裂向更深處滲入,下滲過程中,水的礦化度與溫度都會有所改變,在下降到深斷裂某一深度,下滲到這里的水有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大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面與圍巖進行相互作用,它不斷改變自身的礦化度和溫度,最后與巖石達到物理化學平衡,其平衡溫度為87℃左右,PH值為8.5左右,其礦化度的增高來源于與巖石中礦物的化學反應,溫度的增高來源于與巖石的熱交換,而使巖石獲得較高溫度的熱源是稍高于正常熱流值的深部熱流產生的熱量。經歷以上過程的水,最后上升出露于地表成為泉。湯峪溫泉的出露依賴于熱異常及活斷層交匯帶與低地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疊,即北東向和北西向山前斷裂與隱伏斷層F4交匯帶與低地勢位置的結合。這就是湯峪溫泉的形成模式,它明顯受活斷層控制。
3、山前斷裂—湯峪水庫大壩路線觀測
㈠寬坪群變質巖及原巖恢復
①首先讓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云母石英片巖、二云母片巖的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然后老師講解副變質巖概念,我們認識副變質巖的主要特征;
、谖覀冇梅糯箸R觀察綠片巖、角閃石片巖、斜長角閃巖的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等,老師講解正變質巖概念后,我們認識正變質巖的主要特征。
4、劉秀橋剖面
劉秀橋剖面的集中礦物組成:
輝長巖巖體:輝長巖巖體,是在張性空間中侵入,有片理化、弱蝕變,輝石含量60%左右,斜長石含量30-40%,無石英或極少,巖石呈深灰色,中-粗粒結構,灰白色斜長石和黑色粒狀輝石都成近等軸狀它形粒狀相間分布,塊狀構造,粗粒輝石兩組解理近于直交。
斜長角閃巖:流變構造、同斜緊閉褶皺發育,軸面和片理近于平行,長英質變質分異,暗色、淺色礦物分別集中到一起,石英脈和花崗質巖脈發育,有彎曲、石香腸化和透鏡體化,斜長角閃巖中還夾有云母片巖。
花崗巖:出露較寬,巖石呈肉紅色,具半自形粒狀結構-花崗結構,主要礦物長石、石英和云母,局部可見由混合巖化形成的眼球狀花崗巖,石英呈拔絲狀,斜長石呈(似)眼球狀,有旋轉碎斑,具粗糜棱巖化。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05-16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范文07-19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08-02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06-28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03-31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范文09-09
工程地質認識實習報告03-12
精選地質工程實習報告3篇11-05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六篇01-26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范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