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幫扶工作總結范文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因此我們需要回頭歸納,寫一份總結了。那么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幫扶工作總結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個人幫扶工作總結范文 篇1
近年來,根據省、市關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相關要求,各級黨組織主動轉變工作思路,把黨建工作的落腳點放在促脫貧攻堅上,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深入脫貧幫扶第一線,查找短板,謀劃思路,實施項目,為實現貧困人口脫貧任務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現將20xx年抓黨建促脫貧工作總結如下: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精心組織,健全精準脫貧工作機制。一是縣上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總指揮的精準脫貧指揮部,各鄉鎮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站長的扶貧工作站,各貧困村設立扶貧工作室,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工作隊員在工作中始終堅持以“抓黨建、促脫貧、惠民生”為主線,一手抓黨建,一手抓扶貧,切實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形成縣鄉村齊抓共管的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全縣30位縣級領導干部、80個縣直部門和省市幫扶單位負責人、20個脫貧攻堅專項小組成員,全員參與,“一盤棋”掛圖作戰,深入脫貧攻堅一線,下沉到19個鄉鎮(管委會)、144個貧困村,加強指導,細化方案,精準施策,強力推進。縣上按照12348的扶貧攻堅戰略,即一個中心(以人民為中心)、兩個體系(以雙組長制)、3+20方案、四輪驅動(異地搬遷當頭炮;基礎建設排頭兵;產業發展突破口;金融扶貧助推器)、八大工程(特色產業扶貧工程、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基礎設施扶貧工程、電商扶貧工程、教育扶貧工程、旅游扶貧工程、健康醫療扶貧工程、金融扶貧工程)的思路,制定下發《化隆縣20xx年脫貧攻堅計劃》《化隆縣20xx年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等文件,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計、一人一方”的要求,逐村逐戶逐人制定了脫貧計劃和幫扶措施。緊緊圍繞“貧困村脫貧七項指標”,整合資金3.78億元,對今年退出的42個貧困村建設文化廣場、危舊房改造、人畜飲水安全、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村道硬化、環境整治等33個項目,各項工作穩步推進。針對我縣山大溝深,“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實際,今年對德恒隆等10個鄉鎮18個村(社)20xx戶8127人(建檔立卡戶435戶1622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項目總投資11902萬元。二是制定出臺“3+20”精準扶貧專項方案,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大扶貧工作格局。化隆縣鎖定“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七項指標”要求,瞄準“全退出、全脫貧”在“精準”上下功夫。黨員領導干部帶隊抓好一件一件落實,摒棄“大水漫灌”;黨員、干部做好一戶一戶精準對接,實現“精準滴灌”,貧困農戶主動按照“一戶一策”積極養成好習慣、勤勞搞好自家生產生活。針對貧困戶資金短缺的實際,縣上實施金融扶貧工程,累計發放扶貧貸款8109萬元,其中:發放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1230筆6534萬元;發放能人大戶貸款15筆775萬元,帶動貧困戶54戶;發放產業園區企業貸款1筆800萬元,帶動貧困戶47戶,有效解決了貧困戶資金困難的問題。三是縣、鄉、村分別繪制貧困村分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年度脫貧時序等“作戰圖”,層層簽訂責任書,確保脫貧責任落實到戶到人。四是投資200萬元,建立了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云終端操作管理系統,促進了全縣精準扶貧工作的科學化管理。
(二)嚴格管理,確保第一書記履職盡責。為確保選派的第一書記”和駐村隊員能切實擔起責任、服務群眾,有效推動“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化隆縣結合本地實際,一是制定了《第一書記扶貧工作考核制度》《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隊員召回制度》《第一書記工作反饋制度》《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隊員通報制度》《化隆縣建立第一書記關愛激勵制度》《化隆縣第一書記及扶貧(駐村)工作隊員懲罰性召回暫行規定》共六項制度,督促第一書記駐村有為、履職盡責。二是對年度考核不稱職的2名第一書記進行了召回。三是實行雙向掛職制度。選派20名縣直機關干部到脫貧任務重、矛盾問題多的10個鄉鎮進行掛職鍛煉,旨在協助鄉鎮黨委進一步完善扶貧措施,拓寬扶貧路徑,指導和推動基層各項工作落實落地,助推所在鄉鎮黨的建設、脫貧攻堅等工作上臺階、上水平,并選派14名鄉鎮干部到紀委、扶貧、精準扶貧指揮部等部門、單位進行掛職鍛煉,提高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創新工作方法,在全縣53個非貧困村選派了53名第一書記,有力地促進了非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攻堅的能力。
(三)關愛激勵,激發扶貧干部隊伍活力。立足實際,加強對第一書記、扶貧(駐村)隊員和村干部的關愛服務工作,通過建立關愛激勵制度,切實解決他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一是及時為省、市、縣選派到村的“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工作隊成員享受艱苦邊遠地區工資水平補差、鄉鎮工作崗位補助和生活補助金。二是20xx年從黨內關愛基金中列支21.2萬元為全縣111名第一書記、320名扶貧駐村工作隊員和362名村“兩委”主要負責人辦理了人身意外險,20xx年又拿出20.8萬元為第一書記、工作隊員辦理了人身意外險,確保扶貧工作隊在基層待得住、干得好。三是連續兩年為“第一書記”征訂《黨的生活》等黨建刊物1—2份。扶貧駐村工作隊工作經費從20xx年1萬元提高到1.5萬元。同時,為重點貧困村和一般貧困村的駐村工作隊分別解決燃油費3000元和20xx元。四是縣上對扶貧工作中涌現出的8名第一書記、10名鄉鎮黨委書記、12個優秀幫扶單位進行了表彰獎勵,進一步激發了第一書記及駐村隊員的工作熱情。五是通過采取“一述兩推三審四評”的方式,將3名政治堅定、作風扎實、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第一書記和扶貧(駐村)工作成員被提拔到鄉鎮領導崗位。
(四)精準施策,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第一書記及駐村隊員,認真落實“123”工作機制,立足本村實際,對接各類惠民政策,幫助貧困戶脫貧,整合利用每人5400元的產業扶持資金,扎實推進產業扶貧。一是在19個村推廣“一村一店”模式,采取“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貧困村與品牌拉面店簽訂合作協議,按本金的10%對加盟貧困戶進行利益分紅。二是在30個村推廣“種養殖業”模式,以“合作社+農戶”、分散養殖等模式,扶持貧困戶發展種養殖業。三是在22個村推廣“商鋪購買”模式,通過購買商鋪,讓貧困戶實現資產收益。四是在2個村推廣“民族服飾加工”模式,將資金入股到相關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五是在3個村推廣“建筑業”模式,由村集體成立勞務承包公司承攬工程,帶動農戶增加勞務收入脫貧。六是扎實開展技能培訓,投資160萬元,對800名貧困群眾進行了挖掘機、駕駛員、推土機等實用技術培訓,對370多名貧困大學生進行了學歷教育補助。同時,依托化隆拉面經濟,扎實推進精準扶貧拉面“帶薪在崗實訓+創業”計劃,目前已有1020名“帶薪在崗實訓+創業”人員上崗實訓。七是緊緊圍繞“貧困村脫貧七項指標”,整合資金3.78億元,對今年退出的42個貧困村實施文化廣場、危舊房改造、人畜飲水安全、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村道硬化、環境整治等33個項目,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八是對德恒隆等10個鄉鎮18個村(社)20xx戶8127人(建檔立卡戶435戶1622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項目總投資11902萬元。九是縣上聘用71名建檔立卡戶到天保、生態、公益林管護護林崗位,人均年工資1.5萬元以上,續聘5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繼續擔任生態護林員,人均年工資1萬元,總工資達500萬元。十是將“雨露計劃”項目資金整合到“帶薪在崗實訓+創業”計劃,按照“互聯網+拉面+n”思路,共投資4000萬元在42個貧困村篩選20xx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帶薪在崗實訓+創業”計劃,年增加工資性收入4萬元以上。投資4512.78萬元,在全縣101個村2153貧困戶8357人中實施扶貧產業扶持項目。
(五)強化培訓,提升黨員干部脫貧能力。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為村黨支部書記及第一書記集體充電。一是組織89名村黨支部書記、100名第一書記和320多名駐村隊員到青海省農村干部學院進行培訓,組織74名村黨支部書記赴江蘇華西村參加農村干部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有力提升了村黨支部書記黨性覺悟和農村工作能力。二是縣委組織部抽調縣紀檢、宣傳、黨校、扶貧等單位的業務骨干,組成兩個培訓小組,分赴17個鄉鎮,開展農村黨員冬春季培訓,共培訓農村黨支部書記362名、農村黨員5000余名、入黨積極分子200余名,真正讓廣大黨員群眾明白惠在何處,惠從何來,進一步增強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三是和縣委黨校聯合在全縣開展了“扶貧先扶志”宣講活動和精準扶貧政策知識(思想扶貧)培訓班,宣講隊深入17個鄉鎮進行授課,并從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等方面講解了精神扶貧的思路和對策。四是開展了全縣精準扶貧知識考試,為進一步提高全縣干部精準扶貧政策知曉率,強化干部扶貧工作水平,切實做到精準發力,有效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組織全縣副科級以上干部及精準扶貧干部在縣第一小學舉辦了“全縣精準扶貧知識考試”全縣760多名干部參加了考試。
(六)多方聯動,形成精準扶貧強大合力。認真開展“雙聯雙幫”和結對認親幫扶活動。全縣各級黨組織深入開展“雙聯雙幫”和結對認親幫扶活動,采取1+1、1+N或N+1的方式確定結對幫扶。全縣68個黨組、黨支部結對幫扶68個貧困村;省直61個黨組、支部結對幫扶61個村;市直15個黨組、支部結對幫扶15個村。結對幫扶單位充分發動黨員干部結對認親,使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親戚”,“雙聯雙幫”實現了全覆蓋。全縣各機關單位、各企事業單位職工9699人與全縣362個行政村912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認親,共幫扶資金210多萬元。144名駐村第一書記、288名駐村工作組成員,與貧困村群眾同住同吃,一塊苦,一起干,宣政策、謀思路、跑項目、送溫暖、兌承諾,幫助貧困群眾“快馬加鞭”,脫貧奔康。全縣9000余名黨員在各自戰線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與廣大干部群眾,擔責立責,同甘共苦奔小康。一是采取1+1、1+N或N+1等方式確定結對幫扶關系,“雙聯雙幫”實現全覆蓋,做到貧困戶都有黨員干部或愛心人士結對幫扶。二是加強與中國地質大學、鞍山市、省直機關、縣民營企業家的協調聯系,積極爭取教育援助、產業扶貧、干部培訓、礦產資源勘測等方面幫扶項目。截止目前,我縣已累計爭取各類幫扶物資約合1889.8萬元。通過各界幫扶,極大的改善了我縣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三是加大力度加強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按照“縣委書記破難點、組織部長抓重點”的思路,實施了100個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化黨建,目前21個村級辦公活動場所已經峻工,目前正在配備辦公設備及空調,10個村的村級辦公場所已經完成主體,其他的正在抓緊施工。
二、存在問題
(一)第一書記作用發揮不平衡。在落實“123”工作機制中,由于第一書所在的單位不同,扶貧力度不一樣,省上和市級幫扶的貧困村“123”機制落實的很好,但縣上的個別單位認親幫扶也只是蜻蜓點水,停留在爭取一些基礎設施項目上,仍屬于“輸血”式扶貧,從長遠規劃脫貧攻堅思考的不夠。
(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全縣84.2%的耕地分布在淺腦山地區,73%的農民聚居在淺腦山地區,群眾收入主要依賴簡單的種養業,農產品主要以出售原始產品為主,農民群眾生活困難,貧困群眾發展能力不高,防災抗災能力弱,因病因學因婚因災致貧的問題存在,嚴重制約著群眾脫貧的步伐。
(三)全縣產業扶貧形式單一。受縣域經濟發展緩慢、自然條件惡劣等的影響,貧困群眾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就業門路狹窄,一些貧困村靠天吃飯的現象依然存在,收入很不穩定。廣大群眾增收的內生機制尚未形成,支撐體系比較脆弱,在化隆除了拉面經濟以外,缺乏其他有支撐力的產業和資源,以產業帶動扶貧工作的難度較大。
(四)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受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我縣362個村均沒有集體經濟,都屬于“空殼”村,村黨支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缺乏財力支撐,無錢辦事的問題比較突出。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力促抓黨建促脫貧工作再上新臺階。按照市委組織部關于印發抓黨建促脫貧攻堅50條措施的要求,從思想認識方面、責任落實方面、骨干培養方面、固本強基方面、先鋒引領方面、能力提升方面、人才服務方面、合力攻堅方面、基礎保障方面、督查考核共10個方面繼續狠抓50項措施落實工作,以此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促進基層黨建和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做到“雙推進”“雙提升”。
(二)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夯實脫貧攻堅的組織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服務引領作用,切實把基層黨組織的.旗幟樹立起來,把功能作用發揮出來,探索建立“黨組織十”的黨建模式,以及“能人引領、強村帶動”等,為建強基層組織戰斗堡壘、推進精準扶貧探索新路子,積累新經驗。
(三)拓寬產業扶貧思路,探尋符合實際脫貧之策。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各級黨組織和第一書記的一項政治任務,要求各級黨組織和第一書記沉下身子,深入實際,拓寬脫貧致富的思路,既要利用好本地資源優勢,又要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對癥下藥制定對策,走出一條符合本村實際的脫貧之路。
(四)加大統籌攻堅力量,推動脫貧攻堅取得實效。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雙幫”作用,不斷整合各種社會力量的投入,突出區域化布局,厚植發展優勢,彰顯地方特色,做到“一鄉一品、一村一店”,發揮好社會企業的帶動作用、合作組織的引導作用,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轉移就業,從根本上解決農戶脫貧致富的問題。
(五)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解決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通過積極爭取項目投資、財政專項資金和發動群眾入股等措施,創辦村級合作社等經濟實體,逐步在一些有條件的村率先建立集體經濟。
(六)加強第一書記的管理,夯實脫貧攻堅的基層基礎。進一步加強第一書記及駐村干部的管理,通過定期抽查、查看出勤、聽取群眾反映等方式嚴格管理第一書記,同時加強對“第一書記”的年終考核,對工作不認真、不負責的給予批評教育,對工作不勝任的及時調整和處理,確保貧困村不脫貧,“第一書記”不撤離。
【個人幫扶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個人幫扶工作總結07-24
個人幫扶工作總結優秀12-04
結對幫扶個人工作總結06-12
個人扶貧幫扶工作總結范文12-20
幫扶工作總結及幫扶成效07-09
幫扶工作總結及幫扶成效精彩06-17
最新結對幫扶個人工作總結05-25
幫扶的工作總結10-08
幫扶工作總結08-23